Logo


什么是数字游民?是无业游民还是数字游民?

Nooc
2024年9月7日

翻译翻译什么是数字游民,以及谈谈我认识的数字游民。


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地会听到「数字游民」这个词语,虽然这个概念很早就被提了出来,但它并没有在被提出的第一时间流行起来。在如今,这个概念看起来似乎终于赶上了时髦,时常会在各个社交角落里蹦跶。而它之所以流行起来,我猜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:一是互联网的兴起使远程办公成为可能,且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接受这种穿着睡衣也能工作的模式;二是因为某些原因,很多人成为了和数字游民很接近的另一个群体 ————「无业游民」,这两个概念的相近和数字游民定义的模糊,导致有时分不清谁是谁,从而使这些人错误地被归类到其中,很不幸在下就是无业游民大军中的一员。

什么是数字游民

从字面来看,我们能看到两个关键词:「数字」和「游民」。数字,意味着这个群体的工作往往是基于互联网的、数字化的,就是那种可以在咖啡馆里敲敲键盘就能赚钱的工作。游民,表明了这个群体喜欢到处游荡,就像古代的吟游诗人,只不过现在的装备是笔记本电脑而不是竖琴。所以,数字游民就是那些一边旅行,一边通过互联网工作的现代游牧群体。通过互联网工作使他们有了经济保障,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世界各地晃悠。在我看来,要同时满足「有工作」和「动起来」这两点,靠工作维持维持着去游历世界的梦想,才算是属于数字游民这个群体。

数字游民在工作的画面

当然,对于数字游民的定义,也有哈姆雷特现象,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数字游民,这只是我理解的数字游民。也有人将数字游民定义的重心放到了地理套利上,也就是拿着硅谷的工资去东南亚过着土豪般的生活。但如果这一生活就是几年,完全没有挪过窝,那我觉得有点违背游民这两个字的本意了,更像是「数字移民」。还有人会把自由职业和数字游民画等号,我认为这两者有交集,但不完全一样。数字游民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,它与职业无关,和消费也不搭边。再扯下去就变成概念之争了,那可就没完没了了,还是聊聊别的吧。

数字游民的流行

数字游民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就被提出来了,但是最近几年的流行,绝对离不开推特上的 levelsio 这个人。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不停地在推特上晒自己的工作和收入,就像是在玩一个真人版的「模拟人生」游戏。他还创建了一个叫 NomadList 的网站,收集了各个适合数字游民生活的城市信息,包括但不限于生活成本、网络速度、安全性等等,可以说是数字游民版的「米其林指南」。levelsio 以一张及其肆意的工作照及其众多的独立产品而闻名,随着他的账号不断地刷屏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到了数字游民这个概念。因为国外许多公司都支持远程办公,甚至有些公司连总部都没有,所有员工都分散在世界各地,所以也不停地有人加入到这个群体中来。

在这期间还有一个加速器意外地出现,进一步推进了数字游民的流行,这就是新冠疫情。首先是疫情导致了大批公司不得不开始实行远程办公,即使在疫情过去后,也有很多公司选择了继续远程办公这种形式。其次是许多过度依靠旅游业的国家,在受到疫情的冲击后,纷纷开始寻找其他方式来维持经济,其中之一就是吸引数字游民。像是日本、意大利、西班牙、泰国、印尼和菲律宾等不少国家都推出了数字游民签证,以吸引数字游民来到他们的国家。

很多发达国家虽然开放了数字游民签证,使得数字游民们可以待在这些国家较长的一段时间,但其申请条件通常是十分严格的。拿隔壁的日本来说,申请他们的数字游民签证,需要年收入 1,000 万日元(50 万人民币),并且仅限有签证豁免权的国家公民申请,很不幸,中国大陆公民是不包含在其中的。所以很多国家都是通过数字游民这个概念,来吸引国外的高净值人士,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。

星火记推广图片

数字游民在国内的流行

但是在中国,数字游民的流行情况有点特殊,尽管中国互联网已经站在了全球数一数二的位置,但是支持远程办公的公司还是屈指可数的。再加上中国是一座信息孤岛,比较少能看到外面的信息,所以在国内,数字游民这个概念的流行要稍微晚一点,而推动其流行的原因,也稍有不同。国内数字游民概念的流行,要归结于两个主要的原因:Web3 的灰色性和数字游民社区的兴起。

早在几年前国家禁止了数字货币交易后,尽管没有将整个 Web3 列入黑名单,且官方也会时不时推出一些标榜 Web3 的玩意儿,但还是免不了 Web3 在国内陷入了暧昧的灰色状态。除了周官,没有几个人胆敢明目张胆地宣称自己是在做 Web3 。虽然 Web3 在国内看起来没有前途了,但又抵不住它来钱又十分的快,这就促使了有很多人会偷偷摸摸地做。而这些在偷偷摸摸地做 Web3 的人,是不敢有线下的实体办公室的,自然就促进了全员远程办公局面的形成。而我在后来所遇到的所谓数字游民,可以说有一半以上都是再 Web3 领域的,还有另一半严格说不能归类位数字游民。

再说起数字游民社区,它本身也是另一个最近流行起来的新兴概念,它一般是指集住宿、办公、娱乐等所有常见生活场景于一体的一个小空间。后面慢慢演变成了民宿做不下去,想要换个噱头试试的一种手段,想要给老酒换上新瓶,来吸引更多的顾客。而数字游民社区和 Web3 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关联的,一些社区正是把 Web3 的 DAO 等概念,搬到了线下,打自治社区的标语在运营。说回来,我也正是从数字游民社区开始深入了解了一些这个群体,在这之前仅仅是听过这个名字,看到些许人的 bio 里有这个关键词。「游民 CO」这个网站,也正是为了解决我自己寻找社区的需求而创建的。

我去的第一家数字游民社区是「DNA 数字游民公社」,它号称是国内第一家,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家数字游民社区。我选择去这儿的原因很简单:住宿便宜、环境好、可以认识一些人。我并不关心数字游民这个概念,这也是大部分住社区居民的写照,除了专程来研究数字游民的学生,其实没有多少人关心这个概念。来这里的人们的目的各不相同,有的是为了能够认识一些志趣相投的人,有的是为了寻求一个舒适的办公环境,还有的是让自己放空一段时间,探索自己一些新的可能。当然,也有很多来这里研究数字游民这个群体的学生,他们才是最关心数字游民概念的那一群人,毕竟这是他们的研究课题。这就像是一群人类学家来到了一个新发现的部落,试图理解这个奇特群体的生活方式。

我一直都没有将自己归类到数字游民这个群体,但在 DNA 待的那半年,确实是我生命中很独特的一段经历。就像是进门就能看到的大大的那个横幅一样 ———— 「全世界有趣的人联合起来」,在这里,我认识的有趣的人比在这之前加起来都要多(当然也和我在这之前基本不社交有关)。有的人大学休学出来找寻自我,有人曾创业多次最后净身出户,也有人为情所困最后走上了全新的人生道路,还有人见不过美国的种种恶行最后决定回国发展……各种各样个性丰富的人,数不胜数。在这种地方生活就了,都会有种原来这个世界不是一台剧大的机器的感觉。

包含「全世界有趣的人联合起来」标语的照片

很多到访数字游民社区不久的人,会用「乌托邦」这个词来形容这里。确实,这里的人儿有趣,这里可以夜不闭户,在这里可以将自己的物品随意摆放而不用担心丢失。但随着时间增加,这种乌托邦的感觉会逐渐消失,人们会发现真正的乌托邦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。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,数字游民社区并没有与外界隔绝,想要进入的要求也不高,将这里作为一个乌托邦的期待本就是不现实的。这里也会有冲突,有人与人直接的不理解、观念间的不和。

我认为正确的心态就应该是把这里当成一个生活的地方,而不是一个乌托邦。在这里,在日常生活之外,感觉寂寞时能认识三五好友谈天说地,想要安静时能找到供自己闭关的一隅,本就来之不易。之所以我们要选择社区,而不是自己在外租房,除了方便外,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这里有人可以交流。要意识到冲突是不可避免的,而且本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不会缺少的一环,重要的是如果看待这些冲突,以及如何去化解它们。

在 DNA 住了半年,还当了一个季度的客服,深度参与接触了数字游民的生活过后,我决定换一个地方,体验一下不同氛围的生活,继续游荡起来。在这之后,我又陆续去了「DN 余村」和「天星村」。确实在不同的地方,因为主理人性格的不同,是能体验到他们所营造的氛围差异的。DNA 办公与休闲兼具、DN 余村的班味浓适合认真工作、天星村环境好。

社区这种听起来有点复古,但形式又很新的生活方式,自然是逃不开媒体的眼睛。这些在圈内比较出名的社区,每个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媒体的关注,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,都开始纷纷对这些社区进行了报道,本人也因此无意间出现了一个背影在央视中。媒体口中的「上一秒还在辛勤工作,下一秒就实现了诗与远方」,把数字游民这个关键词的神秘面纱带到了大众的视野中。

再往后面又出现了一些名字各异的社区,像是「青年养老院」、「青年实验室」等,不管最初他们的灵感来源是否与数字游民社区有关,但很多人都会将他们联系起来。也有很多民宿因为经营不好,想着转型数字游民社区来扭转局势,或者是有机农场,通过开设数字游民社区来吸引大众视线,等等。这些操作,使得在今年突然间有大量的数字游民社区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,这就进一步让数字游民这个概念走到了吃瓜群众面前。

数字游民的工作

一般来说,像程序员、设计师、自媒体人、跨境电商等这些脱胎于互联网的行业,都是数字游民友好的工作。就我个人的接触下来,这些确实也是数字游民群体很常见的职业。此外还有身心灵相关职业,比如生命教练(Life Coach)、占星、易经算命、塔罗牌、瑜伽教练等。这也是让我感到很意外的一点,事先没有预料到玄学含量如此之高。一些人即使工作不是做这些,但也对这些玄学感兴趣,业余时间也会施展一二。

程序员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办公的特性,天然就符合数字游民这个群体。设计师尤指 UI/UX 设计师,因为也是互联网所催生的行业,所以很自然地也能成为数字游民。但其实哪怕是程序员和设计师这种只需一台电脑就可以工作的工种,也极少是在为国内公司工作的,大多都是供职于国外的企业。所以可以说英语也是数字游民的必备技能之一。

前面也说到 Web3 因为其在国内的灰色性,导致绝大部分都是在远程办公,导致国内数字游民群体的 Web3 含量尤其地高,不管是数据分析、加密货币交易、媒体运营或者是卖课,只要和 Web3 牵扯上关系,都很容易成为数字游民。

但如果选择生活在数字游民社区,那么会有不少处于 Gap 阶段、在这期间探索自己想要做什么的人,不管是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的,或是正在放假的学生。数字游民社区也确实是一个适合做这些事的地方,因为在这里能遇到各种不同行业的人,如果感兴趣还可以深入接触。

为什么要游

数字游民游的状态,我把它分为大游和小游。大游是指去不同的城市甚至是国家长待一段时间,体验当地的生活和文化;小游是指在生活的城市里,不断地切换办公地点,比如去不同的咖啡厅或图书馆。

其实去不同的城市或国家是很好理解的,因为在工作之余,确实可以在生活时间去体验很多不同的文化。这就像旅游一样,不同的是会停留更长的时间,而且在这段时间里不是完全地放空,还需要考虑工作。在电影「无依之地」中,主角生活在自己用货车改装的房车里,游历在美国的各地之间,中途还参加过一些游民群体组织的活动,没有生活费了就去亚马逊打打零工。也许一些数字游民正是这样,游起来才是想要的生活状态,而工作只是为了能够继续游下去。

电影「无依之地」的剧照

而小游则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,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办公室、家里不待,非得到咖啡厅、图书馆这种吵杂的地方去办公。这些公共场所没有安逸的座椅,没有多屏幕办公的便捷,还得在路上花一些时间,看起来事远远没有在熟悉的环境里办公来得舒服。

但有的人就是这样,办公是需要讲究环境的,在家里没有他人的督促,很容易就摸鱼去了,虽然有舒适的办公硬件,但同时也有邪恶的娱乐设施和床在吸引着意志力。而在咖啡厅、图书馆这种环境,周围的人都在学习或办公,是很容易将自己带入到工作状态的。而且新鲜的环境,也能给人一些灵感和动力,让工作更高效。

数字游民可以持续吗

之前在 DNA 时,有很多学生是出于研究目的去到了那里,他们会在社区住上一段时间,采访一些人,用来完成自己的研究论文。在这些采访里,有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:「你认为数字游民的状态是可以持续的吗?」。

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,或者说不是那么的重要。就像那句不那么正经的玩笑话:「没有人永远 18 岁,但永远有 18 岁的人」,18 岁是一个人生阶段和状态,数字游民也只是一种可能的生活状态,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,我们想要在这样的状态下生活,而在某些时候我们想要换一种生活方式。在往后的时间里,有的数字游民肯定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固定在一个地方,卸下数字游民这个标签。但这个世界有这么多的人,肯定又会有新的人想要进入这样的生活方式,只需要让这个世界知道有这种生活方式存在即可,随时可以进入或者退出,而它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让所有人在此后一生中都维持这样的状态。

当然,如果是想要进行相关投资或者深入研究,这个群体是会扩大或只是昙花一现,是值得考虑的条件。但对于我们只是在认真生活的个体来说,这是一个不重要的问题。


觉得还不错?分享到:X
支持我
支持我
「CassetteOne」是一个模拟磁带机设计的复古风格白噪音和音乐播放器。

想要发布文章?

来信投稿

赞助者

Nooc星火记CassetteOne
想要合作?